位於萊比錫、製作BMW電動車的工廠,聽不見機械敲擊鋼鐵的聲音,也見不到流瀑般的火星。在這裡,製造汽車反而與編織的關係比較大。
這些汽車的生命始於日本的人造纖維工廠,一開始是有點像釣魚線的塑膠,接著送到美國加工為碳纖維絲線,再到德國編織成薄片;薄片送至萊比鍚的工廠加工成形為車體零件,由機器人黏結在一起。
BMW是材料革命的先鋒,而這波革命的動力來源,正是人類愈來愈了解物質在最小尺度上的性質。約莫5年後,科學家就會完成所謂的「材料基因」資料庫,紀錄所有已知和預測混合物的性質;如此一來,研究者就不必完全靠試誤法尋找合適材料。
新科技除了帶來新材料之外,也會改善現有的材料,創造更強韌的鋼鐵,以及新一類的合金和半金屬半塑膠的混合材料;例如,空中巴士(Airbus)就擁有名為Scalmalloy的合金,有機會讓自家的客機更輕。
未來可能還會出現更大的突破,例如更棒的電池有機會讓電動車的行車距離翻倍,也可以用來儲存太陽和風力產生的電力,改變再生能源經濟。
這些新材料除了能帶來產品革命外,也可能會改變材料的製造方式。大量製造的空間總是存在,但一般來說,材料不同,製造的過程也不同。奇異(GE)建立了一系列工廠以製作專門材料,BMW的碳纖維亦有特有規格,由世界各地的合作夥伴負責生產。
部分新工廠或許不會設在遙遠的他鄉。空中巴士、波音、奇異等愈來愈多企業,已經在使用3D列印製作部分零件;Nike的Flyknit運動鞋以機器編織而成,讓Nike再也不必將縫製工作外包至海外。

許多人已經習慣性地認定,最重要的革新都是來自虛擬世界。Google、Facebook等矽谷招牌企業,業務都是建基於軟體、資料和新商業模式等無形事物之上。相對地,新材料領域則是結合了虛擬與現實。它也倚賴程式,因為研究者需要強大的電腦設計系統,才能建立材料模形、將它們應用至新設計之中。
不過,將虛擬想法轉為實實在在的事物,才是這個領域的最終目標。(黃維德編譯)
©The Economist Newspaper Limited 2015
經濟學人原文
- See more at: http://www.cw.com.tw/article/article.action?id=5073012#sthash.ZzAJ2YP1.dpuf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材料 德辰工業 金屬外殼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ouyuehj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